logo-title1logo-title2
文章段落
社會共好

非營利組織 vs 社會企業 vs NGO:差異與設立方式總整理

2025 年 02 月 17 日 夢想智賦

隨著社會公益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選擇透過非營利組織實踐社會價值,投身於關懷弱勢、促進教育平權、推動環境保護等公共議題。然而,許多人對於非營利組織的類型、設立流程仍然有許多疑問。非營利組織的類別有哪些?如何設立符合規範的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本文將幫助有志推動社會創新的人完整了解非營利組織的分類及設立方式。快來看看吧!

非營利組織是什麼?與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有什麼不同?

圖片來源:Pexels

 

在社會結構中,非營利組織被視為「第三部門」,也就是不同於不同於「第一部門:政府部門」與「第二部門:企業部門」的組織。第三部門專注於實現社會價值,協助政府補足公共服務,並肩負監督政府與推動社會改革的責任。

非營利組織( NPO ) v.s. 非政府組織( NGO )

非政府組織( NGO )與非營利組織( NPO )兩者都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依靠民間捐款或政府補助運作。由於兩者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台灣部分組織會將這兩者混合使用。以定義上來說,非政府組織( NGO )強調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角色,通常專注於國際或區域性的議題,例如國際知名組織「無國界醫生」便屬於 NGO。相較於 NGO,非營利組織( NPO )的範疇更廣,涵蓋從社會服務、文化推廣到教育資源普及等不同類型的組織。

非營利組織( NPO ) v.s.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是一種結合商業模式與社會使命的新興組織形式,透過銷售產品或服務來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與 NGO 組織設立的目的有時很類似,但是社會企業的主要差異是收入不仰賴政府補助與民眾捐款;一方面具備商業企業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保有非營利組織的公益目標。舉例來說,一間推動在地農業發展的社會企業,透過銷售有機農產品,將盈餘投入教育計劃或支持小農社群。

 

社會結構分類

成立目的

子分類

說明

第一部門:政府部門

執行國家政策

   

第二部門:企業部門

賺取利潤報酬

   

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

關心社會公益

非營利組織( NPO )

不以營利為目的

非政府組織( NGO )

強調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角色

社會企業

以銷售產品或服務為主要收入來源

 資料整理:夢想智賦

 

台灣的非營利組織有哪些類別?

圖片來源:Pexels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分類方式,可以依據《人民團體法》分為:

  • 1、職業團體( 互益性 )
  • 2、社會團體( 公益性 )
  • 3、政治團體( 政治性 )
  •  

也可以依據《民法》分為:

  • 1、社團法人:以「人」為基礎,又分為「營利社團法人」與「非營利社團法人」
  • 2、財團法人:以「財產」為基礎,一律為公益性質
  •  

 

非營利 / 公益社團法人

公益社團法人是由個人或團體組成,具有共同目的或興趣的團體組織,常見於文化、體育、醫療、社會服務等領域。這類組織由成員共同參與決策與運作,並需取得政府機關的許可後進行法人登記。

非營利 / 公益財團法人

公益財團法人則是由捐助人提供財產作為基礎成立的組織,它的形式多為「基金會」。財團法人主要專注於特定社會使命,如教育資助、醫療救助、宗教推廣等,並且受到較高的政府監管,包括財務管理和年度報告的規範。

 

《民法》分類

定義

子分類

社團法人

以「人」為基礎,具有共同目的與興趣的團體

營利社團法人( 企業 )

非營利社團法人

財團法人

以「財產」為基礎,由捐助人提供財產,形式多為「基金會」

非營利財團法人

 

如何設立非營利組織

圖片來源:Pexels

 

非營利組織的設立流程會根據組織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分為「公益社團法人」與「公益財團法人」兩大類型做說明。

公益社團法人設立流程( 以臺北市社會局為例 )

公益社團法人是以「成員參與」為核心的非營利組織,需要多位發起人共同籌組。目前在台灣,公益社團法人的設立流程主要是參考《人民團體法》來辦理。

申請資格

公益社團法人的申請資格規定如下:

  • - 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慈善團體或其他公益為目的,由個人或團體組成的團體。
  • - 申請人需年滿 20 歲,並設籍或工作於該地區。
  • - 需有 30 人以上的發起人組成團體,並檢具:申請書、發起人名冊、章程草案、發起人身分證影本
  •  

籌備階段

  • 1、召開發起人會議:選舉籌備會委員,推選主任委員來領導籌備工作。
  • 2、召開籌備委員會議:規劃年度工作計畫與預算,審查章程草案。
  • 3、召開成立大會:確認組織章程與管理制度。
  •  

申請立案

成立大會後,組織需將以下資料提交至主管機關( 如社會局 )進行審核:

  • - 章程草案及成立會議紀錄
  • - 年度計畫與預算表
  • - 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名冊
  •  

經過審查後,若核准立案,主管機關會發出「立案證書」。組織需攜帶該證書到地方法院申請法人登記,並於核准後正式取得社團法人資格。

 

公益財團法人設立流程

公益財團法人以捐助財產作為運作基礎,因此設立時需符合特定的財務門檻。財團法人成立流程可以參考《財團法人法》相關規定。財團法人包含「地方性」及「全國性」,並可以再分成教育、慈善、環保等不同種類。不同種類的基金會要向不同的政府機關做登記申請,流程及所需資料也不盡相同。

設立資格

財團法人的設立需具備捐助章程,並訂明以下內容:

  • - 捐助目的與社會價值:例如推廣教育、提供社會救助等。
  • - 最低捐助財產額:全國性財團法人通常需 3000 萬元以上的資金,而地方性則需 1000 萬元以上。
  •  

設立流程

  • 1、董事選任:根據章程規定,選出首屆董事與監察人。
  • 2、董事長選舉:召開董事會選舉董事長,通過年度業務計畫書及經費預算書。
  • 3、提出設立申請:董事長代表向主管機關( 如內政部 )提出申請。
  • 4、法院登記:取得主管機關許可後,需至地方法院登記,辦理法人設立登記並公告。
  •  

設立需備文件( 以全國性宗教財團法人為例 )

1、內政部申請文件

  • - 申請書:由董事長提出,並加蓋法人圖記及簽章。
  • - 宗教資料:提供簡介、經典及教義文件。
  • - 身分證明文件:包含國民身分證或戶籍謄本影本,若為外籍人士需附護照影本。
  • - 捐助章程:需準備正本及影本,並加蓋法人圖記。
  • - 財產清冊:提供不動產及現金財產證明,如土地登記謄本、存款證明等。
  • - 指定書或會議紀錄:載明第 1 屆董事及監察人選任過程,並附會議出席人簽到單。
  • - 董事會會議紀錄:紀錄董事長選舉及年度業務計畫的決議,並附簽名或簽章。
  • - 理監事名冊:列出成員姓名、戶籍地址及國籍證明。
  • - 同意書:全體理監事需簽署同意書。
  • - 印鑑或簽名清冊:法人印信需符合規定,質料應為木製,篆字為陽文。
  • - 財產移轉承諾書:捐助人需簽署財產移轉至財團法人名下的承諾書。
  • - 年度業務計畫與預算書:需規劃收支平衡的具體業務計畫及預算。
  • - 土地與建築使用證明:需提供主事務所地點的使用許可文件。
  •  

2、法院登記需備文件

  • 登記聲請書:由全體董事簽名或蓋章,並加蓋法人印信。
  • - 主管機關核准文件:提供設立許可的官方函件影本。
  • - 捐助章程與會議紀錄:證明捐助人同意設立及董事會成員選任過程。
  • - 財產證明文件:如土地謄本、銀行存款證明等。
  • - 理監事名冊:須與內政部提交的資料一致。
  •  

 

常見問題 Q&A

Q1:非營利組織要如何獲得經費?

A1: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有民眾捐款、企業贊助、政府補助及公益活動收益等。其中,社會企業則可以透過商業收入來維持組織的營運並推動公益項目。

 

Q2:非營利組織能否自行決定財產用途?

A2:不行。非營利組織的財產使用需符合章程規定及公益目的,財團法人的重大財產處分還需要經過董事會決議並報請主管機關許可。

 

Q3:公益社團法人與公益財團法人有什麼不同?

A3:公益社團法人以「會員參與」為核心,由發起人或成員組成,而公益財團法人則是以捐助財產為基礎成立,重點在於財產的管理與公益用途。

 

Q4:設立公益財團法人是否有資金門檻?

A4:是的,全國性公益財團法人需具備至少 3000 萬元的新台幣捐助財產,地方性則需 1000 萬元。此外,捐助財產需經法定程序證明,並且全部移歸財團法人名下。

 

Q5:我想成立財團法人,哪個政府機關是主管機關?

A5:財團法人沒有固定的主管機關,應該先確定要成立的財團法人是做什麼公益目的,還有業務範圍在哪裡,比較好判斷該找哪個政府單位負責。例如,如果是在臺北市做社會福利,主管機關就是臺北市政府,但如果範圍跨到其他縣市,那就要找衛生福利部;如果是全國性的藝文推廣,則由文化部來處理。

延伸閱讀